欢迎您访问365答案网,请分享给你的朋友!
生活常识 学习资料

第二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,除了红火蚁外,小龙虾也是外来入侵物种!→买购网

时间:2024-12-19
序号名称别名/俗名学名分类地位
1马缨丹五色梅、如意草LantanacamaraL.马鞭草科
2三裂叶豚草大破布草AmbrosiatrifidaL.菊科
3大薸水浮莲PistiastratiotesL.天南星科
4加拿大一枝黄花黄莺、米兰、幸福花SolidagoCanadensisL.菊科
5蒺藜草野巴夫草CenchrusechinatusL.禾本科
6银胶菊/PartheniumhysterophorusL.菊科
7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(L.)Kuntze菊科
8土荆芥臭草、杀虫芥、鸭脚草ChenopodiumambrosioidesL.藜科
9刺苋野苋菜(该属统称)、土苋菜、刺刺菜、野勒苋AmaranthusspinosusL.苋科
10落葵薯藤三七、藤子三七、川七、洋落葵Anrederacordifolia(Tenore)Steenis落葵科
11桉树枝瘿姬小蜂/LeptocybeinvasaFisheretLaSalle膜翅目,姬小蜂科
12稻水象甲稻水象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鞘翅目,象甲科
13红火蚁/SolenopsisinvictaBuren膜翅目,蚁科
14克氏原螯虾小龙虾、淡水小龙虾、喇蛄、红色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十足目,螯虾科
15苹果蠹蛾苹果小卷蛾、苹果食心虫Cydiapomonella(L.)鳞翅目,卷蛾科
16三叶草斑潜蝇三叶斑潜蝇Liriomyzatrifolii(Burgess)双翅目,潜蝇科
17松材线虫/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(SteineretBuhrer)Nickle滑刃目,滑刃科
18松突圆蚧/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同翅目,盾蚧科
19椰心叶甲/Brontispalongissima(Gestro)鞘翅目,铁甲科
第二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简介(部分)克氏原螯虾(小龙虾、喇蛄、红色螯虾)

地理分布:广泛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,南起海南岛,北到黑龙江,西至新疆,东达崇明岛均可见其踪影,华东、华南地区尤为密集。

入侵历史:原产北美洲,现已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。20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,60年代食用价值被发掘,养殖热度不断上升,各地引种无序,80-90年代大规模扩散。

入侵危害:克氏原螯虾可通过抢夺生存资源,捕食本地动植物,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。有研究发现,该螯虾在预知和躲避敌害方面表现出比土著螯虾更高的适应性。另外它喜爱掘洞筑巢的习性对泥质堤坝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,轻则导致灌溉用水流失,重则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。

防治方法:通过投放野杂鱼捕食克氏原螯虾幼苗以控制其种群规模。在尚未引种的地区,应展开其环境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,对已广泛分布地区,加强养殖管理。

红火蚁

地理分布:原产南美洲多国,现分布于南美洲多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、马来西亚、中国(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广西、福建、湖南)等地区。

入侵历史:2003年10月台湾桃园报道发生红火蚁,2004年9月广东吴川报道发生红火蚁。2005年监测显示,广东深圳、广州、东莞、惠州、河源、珠海、中山、梅州、高州、茂名、阳江、云浮,广西南宁、北流、陆川、岑溪,湖南张家界,福建龙岩等地均有红火蚁发生。

入侵危害:取食作物种子、果实、幼芽、嫩茎与根系,给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;通过竞争、捕食,减少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数量,破坏生物多样性;人体被红火蚁螯针刺后有灼伤般疼痛感,可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、脓包,敏感体质人群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,甚至休克、死亡;对公共设施如电力、通讯系统有一定危害,可给发生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

防治方法:可采用物理防治、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。快速有效的灭除方法是:使用毒饵为主,并结合使用其他类型化学方法。一般一年2-3次全面防治、重点补治。

加拿大一枝黄花(黄莺、米兰、幸福花)

地理分布:原产北美,在北半球温带栽培和归化。

入侵历史: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,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成为杂草。各地作为花卉引种,目前在浙江、上海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郴州、江苏、江西等地已对生态系统形成危害。

入侵危害:以种子和根状茎繁殖,根状茎发达,繁殖力极强,传播速度快,生长迅速,生态适应性广阔,从山坡林地到沼泽地带均可生长。常入侵城镇庭园、郊野、荒地、河岸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等处,还入侵低山疏林湿地生态系统,严重消耗土壤肥力;花期长、花粉量大,可导致花粉过敏症。

防治方法:手工拔除并彻底根除其根状茎;采用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喷施防除。

土荆芥(臭草、杀虫芥、鸭脚草)

地理分布:原产中、南美洲,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。

入侵历史:1864年在台湾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,现已广布于北京、山东、陕西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香港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通常生长在路边、河岸等处的荒地以及农田中。

入侵危害:在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,种群数量大,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,极易扩散,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。含有毒的挥发油,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。也是花粉过敏源,对人体健康有害。

防治方法:苗期及时人工锄草,花期前喷施百草枯等除草剂。

刺苋(土苋菜、刺刺菜、野勒苋)

地理分布:原产热带美洲,目前中国、日本、印度、中南半岛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地皆有分布。

入侵历史: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发现,1857年在香港采到。现已成为我国热带、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常见杂草,广布于陕西、河北、北京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香港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
入侵危害:入侵旷地、园圃、农耕地等,常大量孳生危害旱作农田、蔬菜地及果园,严重消耗土壤肥力,成熟植株有刺因而清除比较困难,并伤害人畜。

防治方法:苗期及时人工锄草,花期前喷施除草剂百草枯。

Copyright © 2016-2020 www.365daa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365答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

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。